国产AV

1986年,一架直升机飞临切尔诺贝利上空,以帮助专家反应堆的损坏情况。 图片: 国际原子能机构/乌克兰对外友好文化关系学会

背景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按预定计划关闭其中一个反应器20秒,并趁机进行发电机能力测试。但是,7秒钟后,反应器发生爆炸,向大气释放了近520种危险的放射性核素。爆炸的威力使核污染扩散至苏联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据官方报道,爆炸导致31人当场死亡,参与消防和清理行动的60万名“清理者”受到了高剂量的核辐射。据官方报道,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受到核辐射的人口将近840万人,比奥地利的总人口还多;叁个国家受到核污染影响的领土面积约为15.5万平方公里,几乎是意大利总领土面积的一半;受到铯-137和锶-90污染的农业区面积约为5.2万平方公里,比丹麦的领土面积还大,而这两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分别长达30年和28年。近40.4万人被重新安置,但仍有数百万人继续生活在残余核辐射可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的环境之中。

  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报道直到事故发生三天后才出现。后来,瑞典政府将欧洲不断增强的放射水平,与当时的风向相结合制作出一张地图,并向世界宣布苏联某地发生了一起核事故。 在瑞典政府宣布这一消息之前,虽然前苏联政府一直在进行紧急消防和清理行动,但却并未将这一事故及其严重性的全面信息公诸于众。当时也没有合法的权威机构能够立即应对事故并解答以下诸多疑问,即:事故发生后,离开住所是否安全?污染区的饮用水是否安全?污染区的农产物是否安全?此外,如果能及早宣传应对核事故的保护措施,受影响的人群非常可能避免受到部分放射性核素中的辐射,如诱发甲状腺癌的碘-131,该放射性核素污染最危险的时期是释放后的8天到16天,如能及早疏散人群,就能帮助他们避免这个阶段的影响。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头四年内,前苏联政府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把爆炸后果的处理控制在国家层面。在没有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联合国及其合作伙伴仍设法提供紧急援助,包括评估受污染地区的核安全和环境状况、诊断事故造成的各种健康影响等。 联合国还着力提高受污染地区居民对事故的认识,并向其传授保护自身免受环境和农产物中所含放射性核素危害的知识。

  许多人将1990年视为联合国参与切尔诺贝利复原工作的转折年。前苏联政府承认了国际援助的必要性。因此,联大通过了第45/190号决议,呼吁“国际合作处理和减轻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后果”。该决议还委托一名副秘书长负责,并呼吁成立机构间工作队。由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部长以及联合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国际合作协调员组成的四方协调委员会,构成了部长级协调机制的一部分。1992年,工作队成立一年后,人道主义事务部开始协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国际合作,并于1997年改名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人道协调厅)。为加快募集支持切尔诺贝利相关活动的资金,1991年成立了由人道协调厅管理的切尔诺贝利信托基金。人道协调厅开始管理从战略制定和推进到资源调动、宣传和发放捐款等多种任务和责任。自1986年以来,联合国组织以及主要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在健康、核安全领域发起了230多个研究和援助项目,包括建设、社会心理康复、经济恢复、环境、清洁食品生产和信息提供。

  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环境和健康的复原工作无法与发展工作区分开来。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署)及其在叁个受影响国家的区域主任加入了切尔诺贝利合作协调机制。次年,联合国宣布将战略重点从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转移到长期发展。

  在2002年“切尔诺贝尔核事故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复原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作为战略转移的一部分,联合国秘书长于2004年决定将联合国人道协调厅的协调责任移交给开发署。在履行协调责任的过程中,开发署针对切尔诺贝利问题确定了叁个优先领域:

  1. 提供包括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各类信息
  2. 促进以社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
  3. 提供旨在帮助政府合理化切尔诺贝利项目开支的政策咨询

  为澄清遗留问题,并保持全世界对切尔诺贝利的关注,联合国采取了多项新举措。由瑞士资助创建的切尔诺贝利专题网站成为切尔诺贝利问题的独立论坛;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起的切尔诺贝利论坛旨在就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达成共识,并审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所有科学证据;就低剂量辐射的影响提供了令人放心的发现,开发署将利用这些资料开展宣传,努力减轻受影响民众的担忧,并就如何在该地区安全地生活和工作提供有用的建议。 (), 是人道协调厅和 (), 是人道协调厅和瑞士发展合作署联合发起的一项倡议,由开发署负责执行,重点是向受切尔诺贝利影响的社区传播信息并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尔诺贝利网络第一阶段工作,即信息需求评估,已由开发署驻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国别办事处完成。